被遺忘的受創者——我對目睹暴力兒童的工作心得
文/林佳玲
「爸爸和媽媽都是我最親的人,看著爸爸打媽媽,我很生氣,但又無法保護媽媽,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麼?」
「他們都說愛對方,可是他們卻總是在吵架,爸爸打媽媽,媽媽罵爸爸,難道這就是愛嗎?」
「我幫助媽媽是不是就對不起爸爸?我就沒有爸爸了?」
「我好想找老師和警察幫我把爸爸趕走,可是我不敢,我好怕媽媽會被打死……」
「回到家我就覺得有股壓力湧上,總覺得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真不想回家,但何處是我家呢?」
~一群目睹家庭暴力孩子的心聲~
一、前言
身為諮商心理師,在實務工作中,常有很多機會透過心理治療傾聽到目睹婚姻暴力兒童的內在心聲,那的確是一種特別的生命經驗。在與目睹婚暴兒童工作的過程中,總是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的婚姻暴力對孩子的深遠影響。不論孩子是否直接目睹父母的暴力行為,他們仍能從細微的線索中,察覺到父母經常吵架、打架,感受到父母的各種矛盾情緒,會因為受虐的一方而悲傷,也會因為施虐一方亦是自己的親人,卻無力改變而自責不已。對孩子而言,面對父母的暴力行為恐怕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吧!
根據相關文獻(Edleson,1999﹔Henning et al.,1996)與臨床上的觀察發現,對兒童來說,目睹父母間的暴力行為與直接受虐對心理的影響是相似的,會出現焦慮、警覺、恐懼、過度哭泣、莫名發脾氣、自責、失望、無助、沮喪、麻木等情緒,失眠、做惡夢、尿床、頭痛、飲食失調等生理現象,也會不自覺地學習以暴力解決問題,以及伴隨種種複雜情緒而產生的行為問題:如退縮、分離焦慮、攻擊、逃家、偷竊、人際關係孤立、自我傷害等。而婚姻暴力發生後,隨著主要照顧者的生活轉變(例如隨著母親離家、住庇護所、轉學、搬家等)也常造成兒童生活步調的改變,影響其生活適應。
在實務工作中發現,受虐婦女經歷了先生長期的施暴後,自己內心充滿著害怕、罪惡感、羞愧、憤怒、被拋棄、失落等種種情緒,以及面對生活上的其他壓力,如經濟、官司、人身安全等,使得婦女經常處於煩躁、憂鬱、無力感的狀態,無法適當地提供兒童情緒支持與安全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 relationship),影響其形成不安全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也可能阻礙了兒童心理復原的過程或加劇其受創傷的程度。因此,針對目睹婚姻暴力兒童提供個別或團體心理諮商服務是相當需要的。
二、目睹兒童個別治療的考量
兒童因語言表達能力的不佳、認知發展的有限,以及自我表露的焦慮等因素,較難透過成人的「晤談」方式獲得協助。而遊戲是兒童表達想法與感受的最佳工具,透過遊戲,兒童能用玩具說出嘴巴無法表達的話,做出現實中不敢做的事,及流露出真正的情緒,投射出內在的慾望、擔憂、衝突,重新組織內在經驗,釋放能量,學習重新掌握自我,發展出新的因應方式。而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也證實遊戲治療為處理兒童各種問題的有效治療方式(高淑貞譯,民83)。以下將分享筆者近年來與目睹婚暴兒童進行個別遊戲治療的心得,提供實務工作者參考:
1. 評估目睹兒童的治療需求與訂定治療計畫
由於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有其不同的需要,因此,當社工人員將目睹兒童轉介給諮商師後,諮商師可以從下列幾方面來了解與評估兒童的治療需求,訂定治療計畫,並且隨著孩子的治療情形持續修正計畫:
- 兒童的年齡、生理、心理發展狀況:不同年齡兒童因為認知、語言、生理發展的不同,目睹暴力經驗對其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此部份除了可參考社工人員、主要照顧者、學校老師的觀察,也可透過諮商師本身與兒童在遊戲室的接觸,做進一步的觀察。一般而言,孩子年齡愈小,中樞神經系統、認知與人格發展尚未成熟,對其造成的創傷也愈大。
- 兒童不適應症狀的持續時間及對各方面功能的影響:可以透過與社工人員、主要照顧者、學校老師的晤談與相關書面資料獲得相關訊息。通常不適應的症狀持續時間愈長、影響的功能愈多,復原的時間也愈長。
- 兒童與施暴者的關係:通常兒童與施暴者的關係愈親密,對其所造成的創傷愈大。有時,施暴者雖然對妻子施暴,卻對孩子疼愛有加。然而此關係, 卻會使得兒童更不知所措,覺得自己背叛了施暴者,自責無力保護受暴者,想親近施暴者時,卻又加深內心的罪惡感。
- 兒童目前所處環境的安全性:有許多目睹兒童仍然與施虐者住在一起,且可能持續目睹暴力的發生,或者是施暴者自行找到孩子。因此,提供安全 計劃的教育可以增加兒童的有能感(empowerment),協助兒童管理害怕與焦慮,增進危機處理的能力,降低危險性。
- 兒童的社會支持系統:孩子擁有愈多的社會支持系統,更能增進對復原力。因此,若孩子的社會支持系統不足,諮商師在治療過程中可協助孩子擴展其支持系統,活化自我療癒的潛能。
- 兒童目睹家庭暴力的經驗、對此經驗的解釋與因應方式:兒童本身對於這些經驗的解釋與因應方式,是影響其適應不良與如何復原的重要因素。
2. 首要的目標在建立信任與安全的治療關係
大多數在婚姻暴力家庭成長的兒童,覺得信任他人是一件相當冒險的事,而且目睹婚姻暴力的創傷經驗,對他們來說是家庭秘密、羞恥的、甚至會將此痛苦壓抑到潛意識,因此,要先與孩子建立信任、穩固的治療關係,讓孩子能慢慢放掉為了生存而學習到的防衛,跟隨他們以自己的速度,逐漸地探索自我與表達自我。如果諮商師未能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創傷的復原工作是不太可能進行的,甚至會因過早探索創傷而傷害到孩子。穩定的治療關係,可透過基本架構的建立,如固定的治療時間、場地、玩具的擺放位置、治療次數、保密的限制、諮商師的一致態度等,讓孩子覺得遊戲室與關係是可以預期的,因而逐漸感到安全。
3. 創造一個支持的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包容(contain)兒童的各種情緒
對目睹婚暴孩子,提供一個支持與滋養的環境是很重要的,使孩子覺得遊戲室是一個安全的地方,那些不能被了解的心事,都能夠被諮商師所接納。諮商師透過此環境給予孩子持續地注意,滿足其被愛的需要。並且當一個包容者(container),安靜傾聽孩子的內在心聲,包容孩子的緊張、不安、生氣、無助、悲傷等情緒,並給予同理的回應,提供矯正性的情緒經驗(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修補其舊有的情緒創傷。透過諮商師的不斷包容與回應,孩子會逐漸內化,學習如何包容自己不穩定的情緒。
4. 與兒童保持恰到好處的界限,設定基本的限制
目睹婚暴的孩子,對人際界限的體會有很大的差異,有些過於黏著,有些過於小心謹慎,有些過於疏離,諮商師要讓孩子選擇他們覺得舒服的方式與諮商師互動(如身體距離多近、如何說話、說什麼、說多少、如何玩),不要給予過度的刺激,引起孩子的焦慮與不安。
此外,諮商師在治療過程中,為了幫助治療的進展,保護諮商師與孩子的安全,增進孩子的自我控制等因素,是需要設定限制的,如:準時離開、不能傷害自己或諮商師、所有玩具必須放回原位。可以運用下列步驟來設限:第一步確認兒童的內在感受、渴望與想法,第二步陳述限制,第三步提供替代方式,第四步陳述最後選擇。例如:小武不斷想拿球丟諮商師,諮商師可以表示:「小武,我看得出你很生我的氣,氣到想用球丟我,但我不是給人用球打的,你可以假裝那個娃娃是我,然後用球丟他」。
5. 觀察孩子的遊戲過程
諮商師運用遊戲進行治療時,需要觀察兒童的遊戲過程,例如:怎麼玩玩具、選擇或避開哪些玩具、如何對待與接近玩具、遊戲時的表情、注意力如何轉移、遊戲主題、如何與諮商師互動等。透過遊戲,可以觀察到孩子的許多特質、內在情緒狀態、問題解決能力、挫折容忍度等。筆者在實務工作經驗中,發現目睹兒童較常出現的遊戲行為有下列幾種:
- 過分警覺害怕,無法自在探索玩具,遊戲時較侷限於一角落,小心翼翼,隨時觀察諮商師的反應,缺乏想像力
- 退縮消極,常是獨自安靜地玩或什麼也不做,不知如何玩
- 攻擊行為,遊戲中較常出現敵意、肢體攻擊,例如:打或摔玩偶、用玩具刀把東西切開、玩戰爭遊戲等。
6. 發掘兒童的優點與內在資源
目睹暴力的孩子通常對自我的評價都很差,對自己沒有信心,因此,諮商師在治療過程要經常注意他們的長處與內在資源,反映他們的獨特,給予正向回饋,讓他們相信自己值得被欣賞,是獨一無二的,且值得被愛的,進而能發現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對自己有信心。自信心逐漸提昇後,孩子的因應技巧也會逐漸獲得改善。
7. 處理兒童創傷後的遊戲
當兒童與諮商師建立信任關係後,經常會在遊戲中重演其創傷經驗,有些孩子會藉此學習面對自己的焦慮與害怕,重新獲得自我控制感,然而,有些孩子卻會固著在創傷遊戲,出現「強迫重複」(compulsive obsession)的現象,遊戲內容衝突性大、混亂,遊戲無法紓解其焦慮,反而增加無力感。此時諮商師要引導孩子將潛意識提升至意識,了解孩子的感受,協助領悟,釋放與修通創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並協助其學習如何面對焦慮與害怕。這段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孩子常需要反覆好幾次,慢慢地修復自我,有時甚至會因外在生活的不穩定退回原點。
8. 妥善處理諮商師本身的反移情
在治療中,目睹暴力的孩子常會因過去的經驗,激起各種情緒,如生氣、耍賴、無力感、害怕、焦慮,並將這些情緒投射給諮商師,諮商師要小心不被這些強烈的情緒所淹沒,分清哪些是孩子的情緒,哪些是自己的情緒,並且妥善處理。當諮商師能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時,並且將此轉化的情緒回應給孩子,可幫助其自我探索,也可以用來了解孩子如何與人互動。
9. 將主要照顧者納入治療計畫
將孩子目前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納入治療計畫是很重要的,因為兒童尚在發展中,而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關鍵就是親子關係。所以,可以視孩子的狀況,定期與母親討論,協助母親了解目睹暴力對孩子的身心影響,促進母親學習如何與孩子討論暴力事件、如何照顧與回應孩子複雜的情緒、如何適當地規範孩子的行為,增進母親保護孩子的能力,藉此促進治療的成功。
但是,進行親職教育時,必須先讓兒童知道與母親見面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彼此了解,學習比較好的方式彼此溝通。此外,必須遵守對兒童保密的原則,不可透露孩子在治療過程中所表達的想法與感受,儘可能只討論一般問題,例如:孩子在哪些部分有進步,哪些部分有困難等。通常,母親的教養方式改善,孩子的復原速度也會較快。有時,若有需要也可以進行家族遊戲治療。
10. 妥善保存兒童的作品
隨著主要照顧者的生活轉變,兒童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家與家人,住進庇護所或在外租屋或住親戚家,他們通常會有被剝奪、失落的感覺。諮商師對於他們在治療中所做的任何作品,要好好保存與照顧,因為這些是孩子情感的表達與成長的紀錄。所以,諮商師可為每位孩子準備一個專屬的盒子,盒子裡擺放每位孩子在遊戲過程的作品。當孩子發現諮商師能細心地保護他們的作品,會慢慢地內化諮商師是可以保護他們的人,並學習自我照顧。
11. 教育兒童如何自我保護
在治療過程中,當孩子能慢慢找回自我的主控權,感覺自己是有選擇權的,有能力的,分清自己與父母的界限,諮商師仍要持續提供信任的環境,鼓勵孩子練習與試驗新的因應方式,學習開始過新生活。並且適時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如何自我保護,例如:若有人要傷害他們,他們可以拒絕、跑走、尋求他人協助;讓孩子確認逃跑的安全路線;協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支持系統有哪些;學習如何求助,知道如何打求救電話;告訴孩子暴力的發生絕對不是他們的錯;讓孩子了解沒有人可以對另一個人使用暴力,如果有人使用暴力是代表這個人有自己的問題需要別人幫助。
12. 好好地處理分離,說再見
為孩子結束治療前的準備是相當重要的。不論對兒童或諮商師而言,結案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會有許多複雜的情緒。孩子每週與諮商師在遊戲室見面,是一種特別的經驗,一旦要結束此種特殊的關係,他們會再次經驗分離,會覺得生氣、焦慮、失落,因此,要做好結案的工作,提早提醒孩子結案的時間,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處理結束重要關係的感受。為了協助孩子度過分離的過程,可以讓孩子了解當他們有需要時仍然可以再回來。
對於有些原本就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有時可以採漸進的方式結束關係,由每週變成隔週,或者在結束後,安排追蹤。在結案前數週可以逐漸與孩子討論我們曾經共同做過的活動或發生的事情,處理孩子對分離的想法與感受,增強孩子已經學習到的新經驗,給予祝福,讓他們有勇氣面對未來的生活,以及教育孩子未來如果有需要如何尋求支持與協助。
三、結語
每個目睹婚姻暴力的孩子,背後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孩子在混亂的情緒中長大,安全感被破壞,無法學到處理衝突的合理方式,分不清人我的界限。父母沒有學會以適當的方式滿足需求,分不清情緒與行為,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不自覺地認同施暴者或受虐者,形成代間傳遞的惡性循環。衷心期盼這些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能在接受專業的協助後,逐漸面對與走過生命中的幽暗,學會分清自己與父母的不同,整合破碎的自我,展現出原屬於自己的笑容。
(作者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心理諮商師,本文選自《小小羊兒的吶喊——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實務工作經驗談》一書。感謝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