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遊記

文/劉銘

  當飛機離地起飛的剎那,所有人的心情也跟著起飛。

  這是一支不一樣的旅行隊伍。每年九月中旬出發,約有三十多人,成員多是坐輪椅、撐柺杖,還有聽障、視障朋友,及年齡不小的熱心志工,最高齡達七十七歲,所以,我們笑稱自己是「老殘遊記」。

  小時候,住在廣慈博愛院,院方每次舉辦郊遊或旅行時,坐輪椅的人都無法參加,因為嫌我們不方便,院方也沒有人手可以協助,所以,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其他拄著柺杖的院童,興高采烈的出去玩。難過之餘,在心中也埋下了一顆種籽,有一天,我一定要出去旅遊,甚至讓跟我同樣重殘的朋友也能夠一起翱遊天際。

  沒想到這顆小小的種籽,在二十年後竟然開花結果。四年前,我們節目(警廣「劉銘、李燕時間」)開始帶領殘障朋友跨洋過海,到國外去旅行。第一年東澳「快樂之旅」,第二年加拿大「破冰之旅」,第三年歐洲荷、比、法「文藝之旅」,第四年歐洲瑞、德「山水之旅」活動,今年,我們將挑戰捷克、奧地利。

  國外旅遊,對大部分的人是期待,但對殘障朋友來說,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因為出國旅遊,除了需要一筆費用外,殘障朋友更需要人照顧、陪同,因此,往往要花雙倍的旅費,令人難以負荷;若是參加一般的行程,走馬看花的匆促,對殘障朋友的體力和腳程,都難以承受。

  李燕就有難忘的經驗,之前她參加一般的旅遊團到義大利,因為遊覽車不能開進古老市區,會壓壞石板路,遊覽車停得離餐廳很遠,對非殘友不是難題,但是撐單柺的李燕可慘了,當她好不容易挪步到餐廳時,其他團員都快吃飽了,她卻走得一身汗,「其實也累得吃不下了。」後來導遊借了一輛摩托車載她回車上。團員中洪金蓮也訴說著,有次旅遊住小木屋,上下階梯得靠同事揹,但她聽到別人批評,「如果要被人揹,不如不要來了,好丟臉。」讓她很傷心。

  為了完成許多殘障朋友的夢想,我們突破重重障礙,首先,選定好出遊的國家,通常皆以先進、無障礙設施較完善的國家為考量;接下來,透過旅行社建議行程,行程中的每一個景點,以及住宿的飯店,都力求無障礙設施,而我們也會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和詢問曾去過該國家的朋友。團員的共識就是「旅遊要像度假,優閒自在,寧可少玩、少看幾個景點,也不要讓體力不勝負荷」。然後,再找三家旅行社,依據我們規劃的行程,進行評比與報價,最後,選擇一個最完備、最符合我們需求的旅行社。

  這些前置作業完成後,便開始兵分兩路進行,第一是透過我們廣播節目和各項宣傳管道,號召志工和招募殘障的團員,依其殘障程度,分為輕、中、重度三種,並有比例之分。如此考量是因為重度者過多,在志工有限的情形下,勢必會影響整個行程的流暢度;但若輕度者為多的話,則失去了舉辦此活動的意義。每次訊息發布後,差不多一個星期左右,重度者的名額就立刻額滿,由此可見,殘障朋友對國外旅遊的殷切期待與嚮往。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由於我們的貼心安排,平均每一點五位殘障者,可配有一位志工協助,如此團費非但沒有加價,反而比參加一般團來得低廉,因為我們不論殘友、志工,甚至主辦的我們,也是「一視同仁」,大家出的費用都是相同的。不像某些針對殘友舉辦的國外之旅,團費出奇的高,因為他們把志工的旅費,都由團員分攤,所以他們的志工是不需付費的。

  因此,志工的號召需要花較長的時間,然而,仍不乏有一些有愛心又熱情的朋友加入,李時強便是其中一位。在台電服務的他,五十多歲,白髮斑斑,在本團有「四朝元老」之稱,因他連續四年皆參與旅遊活動。他的獨特笑聲、豪爽個性,令人印象深刻;記得在東澳之行,那天正逢中秋佳節,晚餐後,他帶著幾分醉意,在遊覽車上,吟詩作對、高聲歡唱,他覺得「人生至此,夫復何求,好爽啊!」

  來自三峽的「歐吉桑」志工詹正男說,自己出錢來當志工,其實也沒有什麼損失,算是「花錢來體驗人生」,而且風景也沒少看,殘障朋友給人的感動更多,在他們身上學會了「樂觀」,以往遇到不如意的事,常常會想不開,看到這些朋友,他真覺得自己夠幸福了!

  第二,則是尋求贊助單位,凡是承辦我們活動的旅行社或贊助單位,我們會安排其接受廣播節目的專訪,此有「互惠」效果,因為該公司將原有的廣告預算,改換成贊助殘友出國的形態呈現,對他們不僅毫無損失,反而提升其公益形象。而我們募來的所有費用,皆轉嫁在每一位團員身上。感謝警廣電台,十分支持這樣的公益善舉。

  參加過加拿大之旅的王貞几,四十三歲,出生沒多久即罹患小兒麻痺,成長的歲月中一直與生活困境搏鬥的她,終於可以在壓力稍輕的時候,坐坐夢想已久的飛機。她表示:

  「國外旅遊,對我這個需要以輪椅代步的重度殘障者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剛聽到旅遊活動訊息時,心中起了小小漣漪,我是否能去?沒想到答案居然是『可以,沒問題!』為此,不放心的我還特別徵詢家人的意見,他們都驚訝不已,『像妳這麼不方便還能去國外?』經過百般爭取,我總算達成許久的夢想。當輪椅站在哥倫比亞大冰原上的那一刻,內心出奇平靜,宛如只有自己置身在這個天地裡,壯闊無比的大自然景觀中,我不過是個『點』,從高空往下俯瞰,可能連這個『點』都不存在,心中突然豁達起來,我們比起大自然是這般渺小,何需為小事斤斤計較!

  露易絲湖給我的感覺就像夢幻一般,如詩如畫,自己就像置身在美麗的明信片裡,恨不得時光就停留在此刻,讓我永遠享受這一份寧靜的美。」

  當輪椅、鐵鞋觸及冰原時,再開朗的殘障朋友,也不免激動落淚,誰說征服自然、踏上終年不化的冰原,只是一般人的專利?愛心與人性化的無障礙科技,讓殘友破冰之旅的夢想終於成真。

  周煜開,三十九歲,出生後就沒見過這個世界的五顏六色,但是他從來不放棄用皮膚、鼻子、耳朵,去想像、體會這個世界,身為音樂工作者的他,到哪都不忘帶著心愛的胡琴,也因此有了這一場難忘的「感官之旅」。

  當阿開在維多利亞港口下遊覽車時,就被廣場傳來的蘇格蘭笛聲所吸引,立刻請志工帶他上前去,拿起手中的胡琴和他對奏了起來,沒想到奏著、奏著,團員竟然把他的琴盒打開,而遊客也紛紛丟錢進來,短短半小時,他不僅演奏得快樂,還賺了折合新台幣八百多元吧!

  阿開說:「真好!真好!除了旅遊,我還可以在街頭表演,酷斃了!」

  荷、比、法之行的陳一誠,也是一位視障朋友。許多人好奇的問他,你眼睛看不到,在台灣跟到歐洲去玩,還不是都一樣,為什麼要花錢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

  他說:「我聞到世界第一大花園——庫肯霍夫的秋天,摸到布魯日街道上那一扇扇深具歷史與造型的大門,聽到團員在羅浮宮、凡爾賽宮內欣賞珍品時發出的讚嘆聲,甚至,我的毛細孔感覺塞納河上不同的溫度變化。誰說,眼睛看不到就不能出國旅遊?我的心靈眼睛,看到的比一般人更豐富。」

  另外,也是團內唯一的聽障者張耀元,雖然導遊講解時,他聽不到;團員在嬉笑時,他無法表達,但是每當這個時刻,其他團員就會主動靠近他,用唇語或筆談等方式轉述內容,讓他也能參與其中。

  團員中有好幾對夫妻,讓我最動容的就是,胥青川與林育樺這對夫妻了。育樺罹患三好氏遠端肌無力症,從原本能走能動,萎縮到目前四肢無力,只能依賴電動輪椅。癱瘓在床的夢魘,整天如影隨形的跟著她,為了讓日後有所回憶,此行成了她圓夢之旅。

  這一路全靠丈夫揹上揹下。遊凡爾賽宮那天,下車時,青川一個踉蹌,從階梯上跌了下來,當下他立即雙膝跪地,以保護背上的妻子。後來,在我們強力要求下,他才肯偶爾給其他志工揹育樺,讓自己喘口氣。

  這跟許多人殘障後,被另一半拋棄的慘狀,是截然不同的,誰說大難來臨,夫妻一定各自飛?青川和育樺這對夫妻,用實際行動為婚姻做了最美的見證。

  而拄著雙枴的王智立、林明瑜,則是在一趟趟的旅遊中,從朋友進展為情侶,最後,走上紅毯的另一端。他們結婚時,許多旅遊的夥伴都來慶賀,這可說是舉辦旅遊活動,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

  雪,似乎與殘障朋友之間是絕緣體。

  在台灣,賞雪要上合歡山,對殘障朋友來說,這條登山之路,卻是障礙重重、望之興嘆。相信大多數的殘友,都和我一樣,從未親眼看過雪,只有聽人描述著,雪和家中冰庫結的霜類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惜千里迢迢來到瑞士鐵特力士山賞雪。

  這一天,老天作美,賜下陽光普照的好天氣,我們驅車前往此行的重頭戲——賞雪。先是搭上可容納四至六人、外型好像烏來一般的纜車,不同的是,這裡的纜車,輪椅可直接推進去。

  纜車順著頂上的軌道,緩緩上升,置身其中,猶如騰雲駕霧般地快活,霎時,傳來悅耳的銅鈴聲,彷彿來自天際穹音。正疑惑音源來自何處,才發覺是腳底下,偌大的一片青青草原,牛群吃草時,繫在脖子上的牛鈴,此起彼落所發出的聲響。

  又換搭另一部可容納二十至三十人、如火車車廂一般的纜車,越向上走,感覺越接近天空。最後,搭上也是可乘坐多人的圓形型三百六十度旋轉纜車,登上海拔三千零二十公尺的鐵特力士山。

  洪也迦,二十年前曾到合歡山玩過雪,之後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疾病。她想,今生今世大概再也沒有機會賞雪、玩雪了,當她踏上鐵特力士山,望見皚皚白雪的景象時,其他團員正欣喜若狂,相機快門不斷的閃爍,而她,卻激動地不斷掉眼淚。

  在國內時,她總是病懨懨的,一天要服下好幾顆藥丸及類固醇,還不見得能紓緩病痛。來到了國外,或許是心情的放鬆和環境的不同,竟讓她的藥量減少,而且身體也感到舒服許多。

  四年來,我們每一趟的旅遊,打從機場開始,就是眾人矚目的焦點,近十多輛輪椅,加上拄著柺杖的朋友,一群人浩浩蕩蕩,這樣的情景,在每一處景點,都讓人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曾經贊助過我們旅遊活動的華信航空蕭曉玲小姐,在她的文章中曾這樣寫著:

  「『殘障人士』,我由衷地不愛聽這四個字。

  任何一個人,只要靜下心來捫心自問,或多或少在生理、心理上都有些缺陷,只是人類善於掩飾的本性,總將缺陷巧妙的隱藏。但,有些人也許是先天、也許是後天,上帝給了他們特殊的恩典,讓他們在肢體或視覺、聽覺上有些異於一般人,目的是要給予更多的考驗,讓他們更懂得體會、感受生命的美麗,而這些美麗常是一般人不懂得欣賞、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感恩的。

  感謝警廣『劉銘、李燕時間』節目,帶行動不便的朋友赴澳洲、加拿大旅行,當十四部輪椅浩浩蕩蕩的推進出關檢查站,我不斷地吞嚥口水,以抑住欲哭的激動,因為我看到溢於言表、誠心誠意的快樂,這就是我對劉銘、李燕的感謝,他們不僅克服了自身的難處,還帶著一隊人馬去探索世界……」

  旅遊中,我們坐過飛機、遊覽車、火車、馬車、船等交通工具,每一項都是一次挑戰。就拿上下遊覽車來說,對一般人只要幾分鐘就能完成的事情,但那兩三階梯,對殘友卻猶如攀爬天梯,非常的辛苦,所花費的時間,往往是一般人的好幾倍,一趟下來,差不多要用去近十五分鐘的時間。

  看著每一個人,用著不同的姿勢上下車,有人要用雙手攀爬、有人用倒退方式,而志工則在一旁或抬腳、或扶腰,對於一些無法自行上下車的殘友,則或揹、或抱的協助他們。從每位團員吃力、用力、努力,竭盡所能的靠自己完成每一趟上下車,爾後,面容上露出挑戰成功的喜悅,真教人感佩。如此相互扶持、自我挑戰的畫面,每天都會發生好幾次,這也是最讓人難忘與美好的「景點」。最後連語言不通的司機,也被大家的精神所感動,主動的搬抬輪椅及協助團員上下車。

  在一般人的眼中,殘障朋友出國旅行,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而我們卻把一項一項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當愛存在,障礙消失,身體的缺陷,不再是殘友擴張版圖的限制,有愛無礙,現代版的「老殘遊記」證明了這點。

(本文選自《輪轉人生——劉銘勇於挑戰的生命故事》一書,作者為知名的廣播人。感謝圓神出版慨允轉載。)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