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踏實的新起點
文/姜忠信
投身自閉症的療育工作以來,不論是在第一線的服務工作,或是第二線的督導工作中,多年來總是聽到,許多家長習於帶他們的孩子到處參加各式的療育課程(主流或非主流),卻又不斷抱怨排不進去,或成效不彰等問題。多年前我在寫作《Portage早期教育的父母手冊》時,就是感於家長本身的自助,是孩子成長中非常關鍵的因素,而專家、老師教我們孩子的時數只佔孩子生活的極少部分。翻開當代在北美具代表性的所有早療方案的特點,你會發現所有的早療方案都重視家長參與(parent involvement)或家長訓練(parent training)。因此,在許多場合中,我都和家長們強調,與其帶著孩子到處跑,不如好好與專業人員討論在家教孩子的細節,把家庭當作最重要的生活教室,自己好好教孩子。看完袁女士著作的這本書,有一種很深的感動:她將家長參與的精神與方式發揮得極為出色!我雖然還不認識袁女士,但在此要向她多年的摸索與成就致敬!
這本書的特色就在於袁女士一再提到「要讓自己成為教育孩子的第一個資源」,以及她現身說法身體力行的紀錄。袁女士真誠的說出她發現孩子(化名小宜)是自閉症後,她如何以自修、參考專家經驗後,積極的教導小宜,同時,她也整理這幾年來,在台北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中為許多家長們提供諮詢服務的教學心得。從一個專業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坦白說,我十分讚賞且認同袁女士多年來教孩子的理念與作法。在本書的「教育篇」、「啟發篇」兩部分,她的論點儼然俱足了一種專家態勢,教育哲學是人本的,教學方法又是多元、彈性的。因此,她清楚的告訴我們:要先接受孩子的自閉特性,也不要期待什麼特效藥(雖然可能可以等待),而是專注在開發自己,尊重孩子,再積極鼓勵孩子的表現,特別是孩子的正向行為。我相信任何熟知心理治療的人都會知道,袁女士的觀點同時跨越了案主中心與行為治療的精神,這兩者被她使用得相輔相成,少有矛盾。其次,我也欣賞她在啟發篇中分享各式各樣實用、生活化的教學技巧,這些介紹,也彷彿結合了傳統行為治療的方法,加上晚近隨機教學法,甚至建構教學法的特色。相信許多讀者也會進一步問:教育孩子的目的到底為何?其實不論孩子是正常或特殊,我們應協助、引導他們去走適合他們的方向,而不是強制、指導他們一定得朝我們希望的方向。
不過,我也得直接指出,袁女士在這本書中,雖很有見地的提出諸多自閉症診斷、病理或心理病理的成因,和不同治療取向的觀感,但與學界目前的共識不盡相同。我希望欲了解更精確觀點的讀者,也能參考相關學術性的刊物來一併比較。袁女士試圖整合許多專業的書籍或專家觀點,很有勇氣的提出看法,也真是刺激了我們這些比較保守的專家。要扮演好專業觀點、實務經驗的雙重角色並不容易,期待袁女士下一本著作能有更好的整合。
從向社會大眾推廣的立場,我真的樂於推薦這本書,讓一般讀者了解自閉症與自閉症孩子的家庭。這樣的心路歷程真的很辛苦,很不容易。期待袁女士的示範只是一個開始,書寫自閉症孩子的現在與未來,不只是所謂專家的看法而已,很高興在台灣看到這樣一本家長觀點的著作,我想,聽取不同的聲音,加上密切的交流,會讓自閉症孩子們將來的天空更寬、更大,讓我們共許一個築夢踏實的新起點吧!
(本文為《大手牽小手——我和我的自閉兒小宜》一書推薦序,作者為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感謝張老師文化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