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
文/余秀芷
打開窗戶,你會驚訝的發現天空是如此蔚藍,你會開始嚮往窗外的世界,想要振翅飛翔,猛然回頭看著窗內的自己,搖搖頭拒絕再回去。
☆
經過了時間的洗禮,我漸漸瞭解自己,明白以前的那個秀芷,到底擔心著什麼,害怕著什麼,為什麼老是喜歡把自己關在痛苦中,害怕走入人群。
其實癱瘓在輪椅上,除了要面對行動上的不方便,身體上的痛楚更是容易讓情緒變得暴躁。我的雙腿二十四小時都處於麻木的狀態,到了冬天,更會有強烈的刺痛;背部以脊椎為中心,左右兩邊各有不同的感受,左邊的肌肉搔癢難受,右邊則是刺痛,在這樣的狀況下,心情自然就變得十分敏感。再加上無法控制自己的排泄問題,連上廁所都需要靠人幫忙,感覺自己像個嬰兒一樣,處處需要別人照料,無助慢慢演變成憤怒,只要事情稍微一不如意,脾氣就這樣一觸即發。然而,我的脾氣並不是針對著家人,而是自己。我氣憤自己為什麼無法像以前一樣照顧自己;氣憤看似簡單的事情,居然變得無力處理;也氣憤自己將一切不如意發洩在愛我的家人身上。
經過時間的沉澱,我釋懷了、也明白了,人是群居的動物,什麼事情都攬下來獨自承擔,會有多孤獨啊!所謂的獨立自主,並不等於孤立,應該是在自己的身體狀況允許下,做適當、自然的生活形式,即使是所謂的「正常人」,出門逛街也是喜歡有人陪著,只要心裡不是帶著惰性,不是嚴重的倚賴,適當地讓他人幫忙自己,也是增進彼此感情的方式,我又何必過度苛求自己,又何必太過愧疚而影響了心情。
☆
有一段時間,我變得沉默,每天無所事事,總認為自己是個累贅,滿腦子想的是以前那個風光的我,我無法接受輪椅上的自己。我想要在旅遊業與大姊並肩打拚,想要成為模特兒圈的明日之星,想要攀爬上夢想頂端。然而,這場病,讓我癱了雙腳,癱了所有辛苦建立下來的成績。一夕間全變了樣,我沒了健康也沒了工作,感覺自己幾乎是一無所有。無法接受這巨大改變的我,天天沉醉在痛苦裡面無法自拔,怨天尤人地度過了一年半的時光,非但病情沒有任何起色,更把自己弄得狼狽不堪,也把家人一起拖下了灰暗的深淵。
經過朋友的鼓勵,我試著將日記本裡的心情,藉由投稿與大眾分享,並在寫作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本質。原來,透過文字,我可以幫助像我一樣曾經沈淪於痛苦中的人,而經過分享,我得到來自不同地方的陌生人的支持與鼓勵,心裡漸漸累積著關於快樂與感動的財富,我真的一無所有嗎?其實我只是放下曾經擁有的,然後重新擁有更多。
雖然雙腳無法行動,但是我用雙手創造更多奇蹟,我不再害怕一無所有,因為我本來就是一無所有的,那麼又何來的害怕呢?我兩手空空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因為父母的付出而得到愛,因為學習而得到知識,因為工作而得到報酬,就這樣一點一滴地累積「擁有」。這所有看似存在的擁有,卻很有可能在一夕之間瓦解,回復到原來的一無所有,即使人人稱羨慕的富翁,也可能在一夜之間失去辛苦打下的江山。
因為這一場病痛,我看透了關於「擁有」的虛實,現在的我,懂得什麼才是我該珍惜,什麼是該適時放下;我懂得要充實自己的實力,迎接每個機會的來臨;我懂得該緊握珍惜的,是來自家人與朋友的關愛;我懂得付出自己的關愛,心靈才會得到綿延不絕的財富;也懂得不該沉溺於自怨自艾中,這只會浪費時間而無法改變事實。既然我本來就一無所有,又何需硬要抓住已經不屬於自己的一切,生命總有終點處,能帶走,並繼續延續下去的,只有心靈上的財富,生命的精神。
現在的我,反而感謝這一場病使我體會到什麼才叫一無所有,讓我有重新面對、瞭解自己的機會,也因此,我不但少了對於「失去」的恐懼,更加有勇氣往前進並珍惜每一個機會。這個危機因此而變成了轉機,讓我重新擁有比以前更多的成就,也擁有以前所沒有的快樂與滿足感。
生命中的無常,隨時可能搶奪著你辛苦打拚下所擁有的,唯一搶不走的,是心靈上的富有,這才是誰也搶不走的真正財富。
☆
從一個緊閉於房間內的人,到走入人群,我花費了許多的時間做心理建設。之前的自己,一直懼怕著路人看我的眼神,一雙雙同情、歧視、好奇的眼睛,總讓我漲紅著臉,縮回自己的房間。直到有一回,我順手拿起被遺忘多時的鏡子,從鏡子的反射裡,發現了一個樣似怨婦的自己,苦著一張臉,黯淡無光的膚色,凌亂的頭髮蓋住無神的雙眼,再配上下垂的嘴角。我突然覺得自己看起來就是一副落魄樣,就是一副希望人家同情我的表情,這也難怪別人會用同情或歧視的眼神來回應,我還渾然不知,只知道責怪別人不禮貌,從未自我反省。而悶在房間裡的自己,大多時間都在鑽牛角尖,想著教授說那百分之八十不會恢復的機率,想著變成累贅後的自己,總有一天會被丟棄,所有負面的想法就像是滾雪球一般,在心裡不斷地累積著,當這些負面情緒將心塞得滿滿,極端的自殺念頭就會隨時引發。
幸好當我走向懸崖時,家人與朋友的關懷拉了我一把,我夢醒似地修正了所有負面的想法,畢竟我可以列出無數個方法來解決事情,若沒了生命,非但沒有任何本錢解決事情,也連帶結束了未來可以擁有的一切美好。我思考了自己為何會如此極端,原來是因為所有的情緒沒有一個出口處,在心靈被塞滿後,偏激的想法就在此堆積。
於是我開始將所有的沮喪與憤怒化為文字,悲傷與不安化為一張張圖畫,甚至也用最原始的發洩方式「痛哭」來排解情緒,只要不傷害自己,不傷害身邊的人,我找尋各種情緒出口,降低累積負面想法的狀況。
我與自己對話,輔導著自己。每個人都用著不同的形式在這世界上生活著,過去的我用修長的雙腳行走於地球上,現在,不過是換了個形式,用輪椅行駛於這塊土地,只要心靈是健康的,軀殼不過是傳達心靈的媒介罷了。我開始嘗試著打扮自己,不刻意裝扮華麗,但至少整齊清潔,而當路人報以好奇的眼神,我試著以微笑回應,這時,情況有了改變,我接收到的不再是同情,而是微笑與讚嘆的眼神,原來,我自己的態度,能夠讓世界變得不同。
「看著妳的笑容,心情跟著好了起來。」這句話,是我現在最常聽到的讚美,我不再是過去那鏡子裡的怨婦,我成功的用笑容改變了世界。
☆
我二十四歲後的青春,都在復健中度過,每天揮汗做著各項復健,為的只是想要回身體的自主權,在這期間,挫折與壓力常常出現在我的眼前,殘忍而毫不留情的用各種方式考驗我的身心靈,或許是因為如此,我對於挫折有很多的經驗。
常在遇到挫折的當下,會有種心慌、氣憤、無助的感覺,在那當下,「放棄」的念頭很容易出現腦中,但是我先不急著選擇「放棄」,我要自己的心平靜,想想看問題出在哪裡,是不是有其他辦法解決,然後盡力去排除挫折,這個過程可能是辛苦的,是難熬的,但是當你超越了挫折,會為自己感到驕傲,也看到自己在這過程中的成長。
面對挫折最好的方式,就是跟挫折面對面,想辦法盡力去克服它。
☆
然而最困擾我的,是許多人見到坐在輪椅上的我,就會指著我說:「這都是業障,前世做了壞事,這輩子才會淪落到坐在輪椅上。」似乎坐在輪椅上的人就是個罪人,令人心情低落,也容易因為這份罪惡感,讓心變質,偏了方向。我其實並不這樣看待這場病,我將自己的人生當作是一場學習的旅途,在我生命中所發生的事件,都是我課堂上的習題。在每個事件發生的當下,第一個跳出的是情緒,我一樣會感到傷心或絕望,我不是百分百的絕對堅強,我並不刻意壓抑這樣的情緒。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只有快樂或悲傷的情緒,每一個事件所帶來的情緒,終將有它想傳達給你的想法,只要肯在情緒後用心體悟,這些都將是成長心靈的糧食。生命不就是在片段的事件中,帶著我們往前進,不願面對,就只有停留在原地,時間不停走著,不曾為誰停下,我期望在人生的終點站,不會有著太多的遺憾。
對我來說,人來到這世上既然是來學習的,在生命中的每個階段,都有著該去研修的課程,學生時期的煩惱或許來自課業,人際關係;而出了社會,為經濟壓力,為了愛情;當事業有成或是年老,匯集一身的智慧與體悟,亦可學習著付出。
生老病死,人的最終結果都將相同,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心靈得到了多少?體會了多少?又付出了多少?我不再將生命看得太容易,當我悲觀看待自己生命的同時,還有很多人正為了繼續呼吸下去而努力,而生命在他們的眼裡,是如此的重要與可貴。生命的可貴與美好,就在自己的思考上,很多事情是我無法去控制的,但是我能去掌控跟改變的,就是自己的想法跟心情。就如證嚴法師《靜思語》裡所提到的:「境不轉,心轉。」換個角度去看事情,會有更多不同的轉變!
☆
當然,我並不是一直保持陽光,我偶爾也會迷惘徬徨,懷疑著自己的未來該走向何方,而自己走的路到底是不是正確,直到有一次,上了聖嚴法師的談話性節目,在與聖嚴法師交談後,心情豁然開朗,也更加堅決。
「師父,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還願達到最好的效果?」當時的我對於眼前的路還是有著迷惑。
「讓家裡的人因為妳而擁有希望,這就是菩薩自利利人的精神,不要自暴自棄,也不要要求太高,有多少電就發多少光,不需要跟別人比,但是自己要繼續不斷地充電,看生命能夠怎麼運用。」聖嚴師父給了迷惘中的我一盞燈,我見到了眼前的路。
在節目最後,聖嚴法師給了我一個肯定,一個對我來說,是心靈另一個階段的提升點:「秀芷,其實妳已經站起來了,妳的心已經站起來了,而妳用妳的生命為教材,給許多人帶來希望,就是在行菩薩道,妳今生是來還願的菩薩。」
出了攝影棚,我激動地說不出話,心裡是滿滿的踏實感,我牢牢的記著聖嚴法師給我的勉勵,朝著正向光亮的地方走。「以自己的生命為教材,給更多人帶來希望。」而這也就是我生命的意義,以及存在的價值。
☆
這六年多來,我有過面對死亡的恐懼,所以更能體悟生命的珍貴,我瞭解我無法改變殘酷的事實,但是我堅持讓這生命在殘酷中美好,雖然未來不是我所能掌控的,但是我相信現在的努力,將會讓未來走向光亮。我朝著我的夢想努力的往前走,心中懷著正向精神,這路程中的快樂、挫折、辛酸,每個事件與情緒,都屬於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細細品嚐著一切,感受並珍惜所有體悟,因為我正呼吸著,活著。
現在,我只想認真的過生活,好好的擁抱我的人生,我的美麗人生。
(本文取材自《堅持,就會看見希望》一書第263~272頁。以上內容由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商周出版事業部授權提供,非經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任意重製、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