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新科技的發明

文/邱麗文

  每回採訪柯明期,都會看到他帶著筆記夾,裡面都是用點字打成的內容提要。看著白紙上凹凹凸凸的點字痕跡,我能體會他在接受採訪前,一定已經細細回想自己的每段生活,才能讓一些生活的感受,表達得如此細膩與生動。

  從他每次認真製作筆記,再回想他就讀空大的用功方式,實在很難想像這樣驚人的意志力,從何而來?我想,應該是基於「圓夢」的動力吧!他不但力求殘而不廢,更渴望推己及人,才願意為學業、為訪談,付出如此的用心。

  當我們為了完成這本書陸續展開採訪,他也正在準備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的入學考試。

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

  師範大學為培養特殊教育專業人才與師資,先後成立碩士班、大學部與博士班,希望能藉此培養特殊教育的師資、行政人員,以及學術研究人員。

  此外,為了方便各級學校的特殊教育相關人員在職進修,校方採自由選課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選擇上課的時間,以配合工作上的作息。

  當柯明期得知師大的特殊教育碩士班,不會影響到他的工作,於是,在結束空大的課程後,馬上開始積極準備碩士班的考試,希望未來能夠投入這個領域的研究,除了幫助自己,也可以幫助更多身心障礙者。

  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的推薦徵試,必須先通過筆試、口試與學經歷審核,還必須準備三封推薦信。於是,柯明期投入相關學科的準備工作,還請盲人重建院的曾文雄院長、空中大學的黃深勳校長,還有彰師大特教系的萬明美教授,幫忙寫推薦信。

  臺灣師範大學九十學年度,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推薦甄選,身障組共錄取三名:鄭津妃、柯明期、陳淑敏。

  當我得知柯明期錄取的消息,不禁開心的向他連聲道賀,可是他的態度並不是喜出望外,反而開始擔心,接下來要如何準備,才能順利畢業?或許,我不應該意外於他這樣的反應,畢竟這才是柯明期。

  為了因應九月開學後的考驗。柯明期在開學前半年就請輔大義工幫他購買《特殊教育名詞字典》,同時立即投入英文及盲用電腦的學習,除了每天聽讀英文,以適應未來的原文教科書,他還積極學習盲用電腦的操作,讓自己可以透過語音轉換器及點字系統,更方便未來課業的學習。

  為什麼這麼努力的預習還未開始的課程?只因他心中明白,眼睛的障礙讓他必須比別人更早準備。看來,在師大特教所的三十個學分,柯明期又已勝券在握。畢竟,誰能有他這股念書的拚勁?

預習、預習、再預習

  為了適應未來的師大特教系生活,柯明期才辦妥新生報到,就趕忙請電腦工程師到家中,安裝整套的盲用電腦。

  由於早年求學的時候,電腦的使用還不普及,所以,柯明期現在必須從頭學起,才可能順利操作這台電腦。

  「現在,我已安裝中文語音箱、英文語音箱,還有點字系統,並且要加緊腳步學會操作。」

  過了不久再與他聯絡,他又說:

  「我現在已能收發E-mail,還透過語音轉換系統,聽到許多mail來的故事……」

  總覺得每次與柯明期聯絡,都會聽到一些新的學習進展,想必他一定是不想錯失任何可能的學習管道,才會有這麼多的進度。這種無時無刻都不偷懶的精神,實在令人相當欽佩。

  為了不讓研究所的課業影響工作進度,柯明期決定每星期只上一天的課程,將修業時間延長一年。

  「我已經向曾院長報備過,開學後要每星期請假一天。相信,我應該可以適應新的求學生活。」

  此外,為了讓自己能聽懂原文書,柯明期早已加緊腳步學習英文聽力。透過四位愛盲隊的英文系學生學習,每天都有相當的學習進度。

  「現在只恨過去沒有更用功一點。畢竟讀原文書,看要比聽容易多了。如今,只能透過加倍努力來彌補。」看來,當柯明期順利將英文聽力通熟,想必直接到電影院「聽」電影,一定難不倒他的。

幽默風趣

  平時,柯明期總是給人好好先生的印象,幾乎沒有發脾氣的時候,對工作上的同事,總能發揮最大的耐性,讓身邊的人都感受到他的親和態度,工作的協調性相當好。

  由於他的個性很體貼,也不太喜歡麻煩別人,讓許多人樂於主動幫忙他,直誇他:

  「愛乾淨又很會做家事、關心學生又很認真念書!」

  許多人乍聽柯明期的求學生活,常會覺得他是個很無趣的人。可是,跟他比較熟識之後,就能感覺到他風趣的一面。他曾說:

  「自己就像是《紅樓夢》中的『賈政』。」隨後停了一會兒,接著說「標準的『假正』經」。惹得身邊人一陣笑。或許就是因為這種自我解嘲的表達,讓許多與他相處的人,都感到很輕鬆。

  有回問到柯明期過去的同事廖翠玲,她現在正在念空大,對柯明期的苦學精神相當佩服。她曾以羨慕的口吻對柯主任說:

  「你實在很厲害,念書這麼行!」

  柯明期則回答:「我根本沒地方去,只能透過念書來打發時間,所以才能讀得這麼好。」語意中,充滿鼓勵的味道,讓同是盲友的廖翠玲感覺很窩心。

  提起柯明期的幽默感,廖翠玲馬上就笑個不停,她說:

  「主任的生活只有讀書最重要,所以不關心流行資訊,也不太懂得社會現況,經常因此鬧出許多笑話。」最讓她記憶猶新的笑話是:

  有回柯主任在重建院應徵新人,其中有一位問他:

  「這裡是『朝九晚五』嗎?」一時間,柯主任以為對方說「朝酒晚舞」,覺得很不可思議,於是回答:

  「這裡沒有早上喝酒、晚上跳舞。」讓與會者都笑彎了腰,直覺這位主任相當有幽默感。

  還有一回,「八大電視」的節目打電話到重建院,想要採訪柯明期。當他聽完對方簡單的介紹後,隨口就問:

  「你們『八大電視』,是哪八家?」讓對方一時間不知如何回答。

  關於電視台的笑話,還有一則:

  有回同事在辦公室閒聊:「聽說,葉樹姍現在到『超視』當主播。」坐在一旁的柯明期馬上接話:「是惠陽超市,還是松青……」讓所有同事都不得不佩服,柯明期是個「摩登原始人」。

  除了經常鬧笑話,讓同事覺得他很「狀況外」,柯明期還有過人的好奇心,喜歡問同事:

  「某某人,長得如何?」聽著同事的描述,他就開始透過自己的想像來感覺這位「眼盲」後才認識的人,希望有朝一日「電子眼」研發成功,自己可以驗證心中的想像。

  廖翠玲曾經為許多人到重建院參觀,發出吵鬧的聲音,感覺到工作受影響,向柯主任提出自己的感受。

  當柯明期聽過她的話,就試著對她解釋:

  「雖然許多人來參觀,會暫時感受到不便,可是卻能讓盲人的生活被大眾所知,未來才有空間爭取盲人的福利。」

  當廖翠玲聽過柯明期的解釋後,被窺伺的不舒服感就減緩許多,體會到柯明期為盲人謀福利的用心,覺得相當感動。

  她表示:「沒想到柯主任不但很顧家、很用功,還很有幫助盲友的使命感,覺得相當感動。」

只有自己願意努力

  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一直是柯明期的渴盼。因為他是個很容易累積壓力的人,如果工作無法為他獲得成就感與快樂,那不是太悲慘了?

  然而,現實的壓力總讓柯明期無法隨心所欲的選擇工作,讓他經常處在天人交戰的狀況,又想專注於喜歡的工作、又必須顧及工作的報酬,於是經常被迫妥協,讓情緒的壓力難以釋放。

  「現在已經成為盲人,許多曾經嚮往的工作已經是不可能,所以爭取成為導盲犬的主人,報考空大、研究所,都成為自我平衡情緒的方法。」

  柯明期至今還記得盲人重建院的曾文雄院長,曾經將自己從事四十多年的盲人事業心得告訴他,讓他深受影響與啟發。曾院長說:

  「從事盲人事業,起初覺得必須靠宗教的力量,後來覺得是社會大眾的愛心,再來又覺得必須要有社會福利制度的補助,最後覺得過去的想法都不對,應該是靠盲人本身。只有自己願意努力,才能將每件事情做到最好。」

  經過近二十年的盲人生涯,柯明期深深體會到曾院長這番話的深意。他說,如果當初自己只願意躲起來被照顧、被憐憫,現在一定是個廢人。就算社會福利制度再完善,如果自己不想站起來,一切都沒有意義。

  他還認為,身為盲人,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如果沒有明眼人在身邊協助,和無數義工的付出,他的讀書夢想也不可能實現。

  所以,柯明期很感謝一路陪他、幫助他、鼓勵他、給他機會的所有人,讓他可以擁有現在的自信,成為許多盲人追隨、效法的典範。

渴望電子眼

  每回採訪柯明期,他總是有接不完的電話。不管是院內的行政、教務工作,還是對外的人員招募、媒體報導,幾乎都會找上他。

  對經常在媒體曝光的感覺,他顯得有點無奈,除了擔心自己會成為公眾人物、太出風頭,他還強調,自己根本沒有這麼厲害,不想成為名人。

  眼見他現在的生活,不但充滿希望,相當充實,不禁想問,心中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我的問話,似乎攪動他雜陳的心緒,讓他陷入短暫的沈思。

  隨後,他淡淡的說:

  「前陣子,有幾位國中同學來找我。在記憶中,他們的長相都還留在二十多年前。我常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一覺醒來,突然可以看見從未見過的妻子與兒子,真不知會有多大的狂喜?也許,看不到他們,就是我最大的遺憾吧!」

  聽著柯明期的陳述,我的心也隨著有點緊悶,想起他這樣夜以繼日的苦讀,雖然得到無限的榮耀,還是彌補不了失明的遺憾。

  當一個人再也看不見未來,心中的回憶影像,也永遠不會改變。因為再也沒有被現實改變的版本來干擾回憶,所有曾經的印象,都永遠留在記憶停住的瞬間,再也不會變老、也不會消失。

  如今,他看不到親人現在的樣子,無法親眼目睹環境的進步,甚至不能看充滿特效的電影、不能到各地旅行觀賞美景。只要是因為失去眼睛而失去的,都讓柯明期感到遺憾,心中隨時都會湧上淡淡的哀愁。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市面上已出現「電子耳」,讓許多聽障的朋友,可以再一次聽到聲音。

  非常注意科技新聞的柯明期,不斷在心裡禱告:希望「電子眼」能早日成功發明,到時就有機會重見光明,就算只有黑白的影像也情願、知足。

  他說,眼睛的細胞有三百萬個、耳朵的神經只有三萬個,兩者相差一百倍。所以許多原本依靠視覺去感知、去判讀、去定義的事物,如果用聽覺來取代,其認知的廣度與深度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眼盲心不盲

  畢竟,眼睛是人們的靈魂之窗。只有失去視力的人,才能懂得擁有眼見景物,是多麼的可貴。以最簡單的行動力來說,明眼人可以透過許多活動來平衡情緒,例如登山、游泳、跳舞等。盲人基於看不到的不安全感,往往不願意走入人群,因此長期缺乏運動,導致情緒日漸低落。

  從柯明期一路追求更上層樓的用心,讓人深刻感受到,他雖然眼盲,心卻不盲!

(本文選自《學習永不嫌遲──盲人碩士柯明期的生命故事》一書內容,感謝圓神出版社慨允轉載。)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