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家族走出來

文/張麗玲

  公眾場所中常見小朋友哭鬧,嬰兒因為尿布濕、肚子餓而哭,小小孩吵著要回家、吵著要買皮卡丘、吵著要喝可樂……,身旁的大人或安撫或開罵,想要將一切情形控制住,周圍的民眾也習以為常,小孩子都是這樣的嘛!看一眼之後便轉頭各做其事。

  星兒雖然外觀與一般人無異,但因不懂社交行為及尋常社會禮儀規範,不免展現出特異的行為舉動,年紀尚小的還好,鬧脾氣時可能僅被當成任性小霸王,但長大的自閉兒若於公共場合發生情緒性行為,在其他人眼中便彷彿成了外星怪物,目不轉睛,外加指指點點。

  暘暘已經十一歲,長得斯文俊秀、修長挺拔,可是當他因為外在環境過於吵雜、紛亂或是其他因素而情緒不佳時,他用手嚕著自己下巴,口裡發出不成句的字串,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還會K破玻璃杯,像這樣的場景發生過多次,常常惹得別人對我們行特別注目禮。

  一發現暘暘有躁動不安的情緒時,我們當然會安撫以穩定「君」心,並密切注意他的舉止,但仍有來不及的時候,記得有一次到餐廳吃飯,暘暘突然打破一個玻璃杯,現場一陣驚呼,我們趕緊制止他,跟他說:「不可以!」但說時遲那時快,匡啷!第二個玻璃杯又應聲而碎。

  我當時處罰他的方式,是將他緊緊抱住,限制他的自由,讓他感受到「媽媽生氣了」。但週遭的人竊竊私語,眼光也從好奇轉變為指責,認為我們管教不當,這麼大的小孩怎麼還這麼不懂事,應該開扁一頓才對。我轉過身去,對著不解的旁人說:「他是個特殊教育寶寶,請各位體諒!」然後回頭繼續享用餐點。

  我也多次帶暘暘去電影院,有一次他剛進影廳時發出一些聲音,引來別人側目,我便向大家說:「他是一個特殊寶寶,我要訓練他看電影,如果孩子的情緒很差,我會帶他出去走走,若發出一些聲音,還請大家包涵。」結果很多不認識的人一聽,便對著暘暘微笑,並向我說沒關係。

  像我們這麼自在坦然面對社會的自閉症家庭並不多。家裡有這樣的小孩,不僅小孩自閉,大人也因為害怕被社會歧視的眼光掃描而自我封閉、設限,不敢帶小孩出門怕人家知道,一再縮回家庭的保護殼裡。

  但退縮的環境對星兒來說是最不好的事,因為他們缺少的能力之一就是與人互動,應該鼓勵他們試著與這個世界接觸,做家長的絕不能以他們為恥而羞於見人,自閉兒並沒有做錯事,其父母兄弟姊妹也沒有!不該被關在自設的牢籠中。勇敢走出去,雖然這一步並不容易,需要充足的心理建設才能適應別人眼光的探照燈,可唯有如此,給大眾機會去瞭解、接受他們,自閉星兒才能從外星人變成地球人。

  每個自閉症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極為艱辛的成長故事,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必須花千倍、萬倍的心力去教養他(她),使他們多一些在這個世界生存的能力。而社會大眾如果都能以平常心,看待這一群難以適應複雜的人類社會的稀有族群,並予以關懷及協助,使他們活得更安全、更有尊嚴,就是一個美好社會的起點了。

對面女孩看過來

  普通社群中幾乎看不到星兒的蹤影,為什麼呢?除了因為自閉症是機率萬分之七(對嗎?)的少數族群外,他們可能被藏在家庭裡,或是被安排上特殊教育班,一般人或是普通小朋友少有與自閉兒接觸的機會,所以看到星兒特異的舉動時,不免會覺得他們很奇怪,投以異樣眼光。

  而在普通班就讀的自閉兒,也往往由於現行教育制度的規劃不全,被漠視為隱形人,像空氣般不存在,遑論與師生之間產生良好互動,因為不瞭解、非我族類的謬論,星星之橋阻絕在自閉兒與常人之間。

  世界上有一些不完美的事情,也有很多苦難要由人承受,自閉兒雖然一生下來就有缺憾,但他們都是天性可愛的天使,不會在背後道人長短,一般社會大眾在發現他們的特別後,也不該用想當然爾的觀念當著他們面前評論指點,更別橫施無禮,認為他們應該被隔離封閉。古有明訓:「勿道己長,勿議人短」,自閉星兒雖然不會說話反駁別人,也無法為自己辯護,但緊裹的柔軟心靈是很敏感的,他們能夠感覺到善意或是敵意的投射。

  身心障礙者如果被刻意隔離於主流環境之外,他們的問題並未減少,只是把他們推到陰暗角落假裝沒看見罷了。但若他們在人群中沒有被理解、包容、協助,對身心障礙者的傷害一樣大。所以雙向教育--減少障礙者本身的困難,以及增加大眾對這些弱勢人口的理解是一樣重要的。

  與星兒為友三部曲:瞭解、正視自閉症者的存在→敞開心胸接納星兒的特殊性→積極主動關愛、照顧及扶持。社會對「心智障礙者」的認識與接納協助,攸關他們的生存與尊嚴。

(作者為書中主角陳暘的母親,執教於桃園縣陽明高中,現任「桃園縣教師會」理事長。本文取材自《生命如何轉彎——自閉兒陳暘與家人的奮鬥故事》一書第152~156頁,感謝正中書局慨允轉載。) 

分類: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