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叮嚀──關於「抓住微笑的瞬間」
文/魯中興
「抓住微笑的瞬間」這篇文章抓住了克服憂鬱症的關鍵,就是從小處著手,打破惡性循環。
的確,憂鬱焦慮背後的人格因素就是逃避、依賴、求全,加上人際技巧不足,或是「對人、對己、對事」的知覺看法失調,再遇上挫折累積,惡性循環下去就會超過發病的門檻。
「對人、對己、對事」的知覺看法,在心理學稱之「認知」。「認知」可分成結構面、過程面、及結果面。結構面譬如:喜、怒、哀、樂的知覺,以及身心反應的結構系統,有的人因氣質或經驗使系統較敏感或反應較強,較易被激發情緒。過程面譬如: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注意力等,都有一定的容量跟運作流程,情緒的起伏會造成分心或運作不佳,反而更做不好事情,也使自己更沮喪。結果面就是以上的累積所造成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就是自己常常對自己講的話,譬如「我應該……」、「如果我……然後……人應該……否則……」)。甚或常會「讀心術」、緊盯負面不放、把感覺當證據。最麻煩的地方在於,人不會察覺自己對自己常講的話中有許多不合理之處,這些往往是沒有證據或不合邏輯的。
人是社會動物,所以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生活領域。像畢夏普一樣不但缺乏社交技巧,還有獨特的人際傾向,結果是悲觀的人更易碰到使人不快樂的人,不滿的人更易碰到惡人,這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因此,改善之道,一是學習社交技巧,二是多看別人的優點。
憂鬱是惡性循環,所以可在任何一點打破。許多人會想畢夏普能申請上好大學,當然會有心力來打破。但是,只要想打破,任何時候都可開始,其實只要有所改變,感覺就會不一樣。患者可以與心理師等專業人員合作,針對「認知」的結構面、過程面、結果面來調適。或是學習照顧自己,如規則化睡眠(譬如同樣的時間起床)、每天花一些時間玩樂、留意身邊小小的快樂、避免沒有結構的生理時間表等等。終而,你會發現自己不僅是個憂鬱症者而已,你還擁有許多許多,等待你去發掘!
(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本文取材自《分享生命中的勇敢》一書第48~50頁,感謝「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慨允轉載。)